富里鄉:原名公埔為各族原住民公共牧場,草圃。
公埔應是富里、富南、學田、明里各山村中
間的平原與河流。公埔之名應是從古老原住
民語原意翻譯而來,翻譯者最可能是噶瑪蘭人。
學田村:原名 Ma-lieu-wan 馬溜旺據說布農
族語為植物名"馬溜旺"之意,古時該地植物
名 "馬溜旺"之樹林立,並多珍貴原木。
昔時村內多阿美族,可能是繼
布農族之後到來,西側山腰仍有少數布農族,
民國60年以後原住民皆遷往台北縣及基隆,
今恐剩不及十戶阿美族,本村布農族已無有。
鐵枝尾:學田村內東南側聚落名鐵枝尾,1895年日人據
台後,為聚斂台灣蔗糖資源,設糖廠在鱉溪,
廣種甘蔗,為運送甘蔗,鋪設人力車軌道,其車
稱「輕便車」,其軌道稱「鐵枝路」終於學田
東南處,該地故稱鐵枝尾,是華人進入後之
名稱。
農場:學田中央至東北側,農地所有權昔日屬鄰鎮
玉里鎮公所所有,或放租或直接設農場管理。
山下:學田西北側山邊,學田西南側山邊習稱山腳,
土地籍多屬卓溪鄉,戶籍屬富里鄉。
明里:原名 Li-han藜沆布農語為茅草之意, 推測該地
古時原盛產茅草。
古風:原名 Ko-lo-hom據說布農族語為青蒿,青蒿是當
地盛產,雖然青蒿是有名中藥材,當地人並罕
用作藥材,只是燃燒它燻蚊蟲和當起火種。此地
地屬卓溪鄉。
永豐:原名鱉溪華人大量遷來之前,溪中盛產鱉與鰻
魚,鯰魚、黃鱔、泥鰍蝦蟹皆極豐富。永豐為山
谷地形,古時可能與海相連,故有海貝塚遺跡,
貝塚上昔時有一直徑如飯碗大之巨大棕鬚繩,
一端深深鉗入地中,一端垂於崁下,先民不知
做何用途民國50~60年時尚有遺存。
東里:舊稱 大莊,古時是富里地區最大村莊,由噶瑪
蘭族與華人混居,噶瑪蘭人漸被河佬人同化,
但老一輩口音仍能聽出腔調,例如尾音常帶有
"哩勒",東西掉落稱"嘎烙。民國60年前後,包
括噶瑪蘭人村民大量他遷,大莊反變成小莊。
吳江村:舊稱 魚栽坑,魚栽即魚苗,推測古時當地盛產
各種淡水魚類及魚苗。
葉達經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