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文王的長子名「邑」,「伯邑考」三字並非人名,乃是祭儀上之廟號尊稱也。""早亡,尚無子嗣,武王以下,周王室皆其侄輩,祀之,奉廟號為"伯考""伯邑考",明其非由子孫奉祀也,若有子嗣則王室及後世必尊稱"太伯邑",其子孫則稱"祖邑考",不稱伯邑考矣。 在戲劇中常見到飾演西伯昌和商紂王者,以及飾演商周一切人物,對話中皆稱西伯子「邑」為「伯邑考....伯邑考」,飾演「邑」者亦自稱:「我是:伯邑考」。小說有「邑考答曰:吾乃犯臣姬昌子伯邑考」。近有稱之為姬邑考姬考,至今尚未見稱其正名「邑」者,甚為奇異,甚為不宜也。詳究之皆受史家之誤,無關乎演員及市井小民。

 

   因周西伯姬昌(後世追奉為周文王)賢明被視為聖人,近悦遠來,周國日漸壯大繁盛,引起商紂王之憂患,紂王以是囚禁西伯昌,西伯之子有"邑、發、鮮、旦、度、振鐸、武、處、封、載"等。在 西伯諸子中邑最為俊秀賢才,年雖少,行高德劭,持孝義之心,西伯昌被囚禁後,邑一心救父,攜帶美女和寶物見紂王,並願作為周國的人質,以求釋放其父。紂王則命令邑做車伕,為紂王駕車。不久紂王藉故烹殺邑,以斷西伯賢嗣,並將之做成了肉羹賜給周文王,並私下揣度:「聖人應當不會吃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。」西伯昌最終還是吃了肉羹,然後哀傷暗自吐出。紂王評論說:「誰 說西伯昌是聖人?吃了自己兒子做成的肉羹尚且不自知。不久就釋放了西伯昌。

 

    西伯昌故後伯子發繼位,周發伐紂後建立周王朝(後世稱之為周武王),王室後代奉祀列王祖考於太廟,邑為周國宗室犧牲性命,尚無子嗣,自當列名「伯考」之中,因係周武王之兄,故太廟牌位上尊稱為「伯邑考」。「伯邑考」乃周王室子孫對「邑」之尊稱。雖不知「邑」為其本名或諡名,乃今日所知之正名。「西伯」之「伯」字,當屬「伯爵」之「伯」,「伯邑考」之「伯」字,當屬「伯父」之「伯」字。邑無嗣,無封地食采,若有嗣有封,廟號必冠封地名,其子孫則奉之曰:祖考邑。若管叔鮮名鮮,是武王之弟分封於管故稱之。周公旦名旦,在朝位列三公故稱,其餘皆相仿。史家敘述邑在世時之歷史與故事以「伯邑考」稱呼不甚恰當。

 

    古代史家以周之子民自居者,雖無大錯誤,卻誤煞後代轉述故事之學者,今之史家未必多是周室之裔,且今之部分史家顯然亦不解「伯邑考」之由來任意引述,致使民間學人誤解其真實名諱。今史家學者無論是否自認係周室子孫,述其生前史事亦應客觀尊稱之為:「伯子邑」或「西伯子邑」「西伯子」或「邑」。述其當代長者及同輩應稱呼其名「邑」「伯子」或「公子」,絕不可稱作「伯邑考」。非商周當代人,自認係周室子孫,尊稱其名或祭祀或讚頌其德時避直呼其名諱稱:「伯邑考」則宜,如此始合乎周禮之大義。2012民國壹百零壹年七月

2014/4/3獻登

 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花蓮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