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鹽會發霉失去鹽味麼?是的,確實會。

   有次在禮拜講堂上,牧師講道提到馬太福音五章 13節上說"你們是世上的鹽,鹽若失了味,怎能叫它再鹹呢?以後無用,不過丟在外面,被人踐踏了」。

但是在華人世界,誰都聽過姜太公呂尚在遇文王前走霉運的那段故事說,姜太公曾賣鹽,因為運氣太差,鹽賣不出去還發霉長蟲」,眾人皆認為,故事是以小孩子都明白鹽不可能發霉生蟲,只是以此形容運氣壞到極點,不可能發生的事也會發生

   謹慎的牧師也知道這點,事先做了功課。因為聖經不是寓言故事,絕無虛言,記載的都是真實的事件和真理。所以特別引用前人查考的說法解釋 :古時猶太地方和中東各地吃的鹽,多是"礦鹽""井鹽",那些鹽塊從礦場或井裏挖出來時,就像拳頭大的石頭一般,在這石塊的外層包著一層鹽。猶太人在吃飯時,右手拿著菜,左手握著鹽塊,用舌頭舐鹽以取味。家中每個人都有一塊鹽放在廚房中,吃飯時就各用自己的鹽塊。等到鹽塊的鹹味逐漸減少,至完全失味時,原先的鹽塊就成為石頭了,於是隨手棄置,這些鹽份用盡的石頭就任人踐踏了」。

   個人當時覺得....猶太人用「帶石礦鹽」的情況也許是真有其事,但完全不符合馬太福音五章十三節所要表達的道理。一.用過礦鹽的殘石不丟在適當的處所,任意棄置外面任人踐踏,容易使人絆倒或傷及腳趾,即使是不文明的種族似乎也不會這麼做。二.礦鹽利用當時是那麼珍貴、珍惜,失去鹹味時就任意丟棄踐踏,這樣現實、寡恩的舉動完全不能符合任何層面的道德意識,怎麼會是聖經所引用的比喻呢?

   散會後在回家的路上與內人再提及失味鹽和姜太公的故事,內人說:以往在故鄉買回的鹽品質不佳,在潮濕季節鹽會發黑變質,雖然還是有鹹味,但沒有人敢再吃他,又捨不得丟棄,於是將它均勻撒在泥地上,經過人的踩踏,可使泥地緊實平順不揚泥灰」。這個情況似乎和耶穌基督見到的「失味鹽」的情形才是相同的。以往水泥尚未普及的年代,一般人家房屋地板就是以黏土或黃土鋪平整後,以鹽撒在泥地上,再灑少許水反覆踩踏使其堅實。

   所以這段聖經的真義大概是說:「信仰及行為不純正的聖徒,就好像不純正發霉失味的鹽,只能拋棄於地任人踐踏一般」。

 

蔡牧師:   這張明信片自2006年9月收到後,一直夾在我的聖經中,提醒我在花蓮有位會友認真思考及回應講道的內容!
今日再次看到,感動萬分!
蔡南信的相片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花蓮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