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類:葉氏族譜

2011/10/25 21:48

71椿〔字或是思信未知〕妣有氏,自南雄遷龍門。公乃是自梅林公遷南雄後再遷之祖﹙。南宋度宗咸淳九年 1273年襄樊失陷,十年詔頒天下勤王,咸淳十二年即景炎元年南雄義軍抗元兵敗,此際抗元居民大多攜眷遷離南雄,椿亦它遷避元。又南雄「珠璣巷」乃各姓宗廟匯聚之地係清代後名稱始著宋元罕有此稱﹚終葬紫金北坑村口〔舊作龍川北坑村口誤也〕,子時癸。

72廷試﹙元初遷歸善,終葬鄰近長樂,明代時居處葬處皆劃設為永安縣今稱紫金﹚字時癸,由廩膳生授明經進士,原仕河南省河陽縣知縣,後遷居歸善縣〔今惠東〕之(藍田)梁化墟田心,後又遷歸善縣上義墟吉塘〔今紫金縣上義鎮〕。妣管氏繼配姚氏。生七子長萬寶。公葬舊長樂境,今之紫金縣北坑。葬長樂後稱五華縣境者乃廷言公即時發公〔仕八公〕墓也。

73萬寶﹙元代居歸善,今紫金縣境﹚號玉堂,廩膳生。有記異曰:昔時公往廣州鄉試回途,次賀江旅寓,鄰有哭泣之聲,詢其故,乃負賭債者被迫急將以妻償,公聞悉隨傾囊如數代償,其妻獲免出。次夕公以雨阻留寓所,其陰德遂入夢中授以佳壤,並附詩一絕云:「黃龍崗上清悠悠,水打沙田十八坵,驚起黃猐真穴位,鷓鴣啼處不堪留」。詰往視之,果如夢言。妣錢氏 張氏 黃氏 鄒氏。生七子德馨 德霖 德戚 德晟 德標 德材  德祿公葬在惠州府永安〔今紫金〕縣北坑,墳號涼傘形,俗呼..鷓鴣啼,〔綸謂..萬寶公少時從父居歸善,得異夢後徙居永安發跡,曾居上義墟及柘口寨兩地,終葬於北坑。北坑在今廣東河源市紫金縣紫城鎮之東北方。〕

74德戚 陸河螺溪鎮樓祠開基始祖

 

德戚公家譜之源起簡介

    德戚公元朝時生於永安今紫金縣(德戚公約生於1288年至1373),及其壯年元文宗時(1328~1332年間)自紫金縣柘口遷居於海豐吉康都螺溪趙田豐林口,該地後劃分為陸豐,今劃為陸河縣螺溪鎮。所創良田共三千七百餘畝,魚池三百餘口,園圃不計其數,惟公當時發跡,鄉人無及公富者。

    明太祖登基,洪武之初也,德戚公為耆,皇詔允許三次靚見太祖高皇帝,公曾奏言本縣七都其官民之善惡,諫議朝廷宜遠播風聲于下。此立綱陳紀之楷模,高明之風也。

    公妣袁氏管氏黃氏,生三子茂興、茂榮、茂叢。公遺有白金四埕埋於趙田,黃金一埕埋於車頭埔,已故乃不知埋藏何處。公亡故後歸葬於紫金縣柘口逕子埠小土名濁水。

    洪武二十年,龍川縣盜匪蘇文山為首作亂劫掠至本縣,烏合本督賊首劉漢成與羅鳴響混同打劫,茂榮、茂叢逃避。賊來劫盡資財後佔據房舍園林任意損毀,並將田地書契、宗枝族譜盡皆燒燬丟棄,茂榮茂叢兄弟二人走告官府。

    至洪武二十二年官府始調遣官兵剿除地方賊寇,當時吉康都計入八圖,後招撫人民,復還茂榮兄弟田園,將本縣在坊三十六戶籍湊撥吉康都,只得三圖,餘皆無人耕種也。洪武二十七年調碣石尉鎮守。

  

    當 剿賊之次日,撥軍搜山,所有搜出男婦依例須經原告人茂榮、茂叢辨識其為良民或是賊人。當時茂叢循私,若有財物賄賂則視為良民認放,其無財物賄賂者則不認 放。茂榮正直,若是賊黨即使有財物賄賂亦不認放,既是良民即不念舊怨前仇悉認放之,所認放者千千餘命。足見茂榮秉義,陰騭深遠。

 

族譜毀後難以復原,搜尋灰燼僅得殘跡數片,如「辛二十六..公」「號玉堂」「錢…百..二十八…氏」等皆疑是得自殘蹟及墓殘碑者。然此後自茂榮以下家族名諱後世皆重新詳加紀錄,至於祖源,匯集代代口傳及幾經族人往長樂(今五華)查訪得悉

記述如下:

 

 「遠 祖仕八公等人,係廣東省南雄府保昌縣七星樹下之根源也,失去名字,位序又無所考。公之幾代蓋由吾名門右族,非所自譽,有自來矣。宋朝中,有祖殿中探花,祖 墳祠堂至今尚存,此遠祖乃宋欽宗時,始徙長樂縣琴康都柘口籍居住。在南雄府時先,往琴康都創業後,往居住所創業幾何無所考,經歷代數無所考,至仕八公始有 祖脈可尋。」

 

此乃明朝正德年間(公元1518年前後),德戚公六世仲端仲智仲才等始倡修譜,仲智修譜時幾經查訪所得實錄,又於譜序中曰「大宋時,有祖諱郁,甲第於京師,殿試探花…。」

 

綸經查考,於民國九十三(2004)年略得其端倪,九十七年始自編簡易族譜,民國百年將上文整理加註後則輪廓略顯清晰如下:

   「吾族與長樂慶山公一派同源」,「遠祖時發公(實為時癸公)等人,係廣東省南雄府保昌縣七星樹下之根源也,佚去名字,位序又無所考。公之幾代蓋(皆源自)名門右族,非()(冒認以)自譽,有自來矣。宋朝中,有祖(諱顗)殿(試高)(武狀元,因未見載史籍,恐有誤故改稱)探花,(據云)祖墳祠堂至今尚存,此遠祖乃宋欽宗時(福建仙遊縣人,其後裔)始徙(福建長泰縣、又遷廣東南雄府保昌縣,後遷龍門或至龍川,一枝遷)長樂縣,(一枝輾轉遷永安縣)琴康都柘口籍居住。在南雄府時()先,往(長樂縣及永安縣之)琴康都創業()後,(在前)居住所創業幾何無所考,經歷代數無所考,至(時發)(以後)始有祖脈可尋。」

綸按:當時仲智查考祖源,曾一度以長樂同宗同派之廷言公字時發者,誤做德戚公之祖父。祖墳祠堂至今尚存,係指當時在南雄之祖墳祠堂尚在,家族它遷久後必已傾毀。

 

德戚公之祖源考

        德戚公六世祖南宋梅林公字仲華年代較大經公早數十年,絕非大經公八世孫。查考吾族舊譜應始於後唐奉政大夫居江西 一瑯公,奉為一世祖,二世守端,三世延慶祖自江西信豐縣遷福建仙游縣居住,四世翰,五世祥公謚文炳,至六世顗 為武狀元,年歲與岳飛相近而稍長數歲,宋欽宗時逢靖康之亂〔1126年潤十一月〕抗金殉國,其弟顒官至宋左僕射〔正宰相〕,看透皇室政治手法陰毒,辭官不歸仙遊,攜族譜隱居於南海大圃〔廣東佛山〕並囑薨後墓碑不許鐫刻官職,從此匿跡於仕林。閩地子侄未及抄錄祖源,久後僅奉顗為始祖,顗俗寫作頤。

         頤嗣子元潾,頤之侄也。元潾生二子長棻次蘊,棻繼承祖蔭宦遊居長泰縣。蘊為布衣生子梅友、梅明、梅實、梅林四公,

    宋寧宗嘉定十二年〔1219年〕金人再侵弱宋,梅公兄弟逢變遷居廣東南雄保昌縣,避居山城數十載。 梅林生仕芝仕蘭,仕蘭生椿。

    椿又逢蒙元之亂,宋度宗咸淳十二年即景炎元年元兵大舉南下,族人參與義軍,於南雄之戰抗元兵敗,宋室將亡,椿急遷徙至龍門之橫塘唇。

    椿生廷試,族譜散佚,追遡祖源至梅林公,改奉始遷南雄祖 梅林公為始祖。元代高壓統治,宗族往來編修族譜幾無可能,此時頤祖以上以下皆失考,但知有頤祖,故龍門鐐田譜記曰..「梅林公為宋頤祖曾孫上二代失考」可惜「頤祖曾」三字蠹蝕不全,以致後世數百年無人能辨認。廷試〔時癸〕遷歸善生萬寶等,萬寶遷永安生德戚等,德戚遷螺溪。公之列代祖妣雖歷經宋元亂世,仍續追記家譜無輟,甚為難得。

        宋亡之後元代不便大舉彙編宗譜。僅於明代正德以後重續宋代修撰宗譜之風。至滿清入關,異族皇權,時局凶險難測,族人以清乃金之後裔,於顗祖抗金殉國故事多 所顧忌,鮮少論及顗祖事蹟。清初又有文字之獄,為顧及安危,旁枝宗族紛紛將顗祖名諱事蹟自族譜中刪去,本枝族譜亦漸漸蠧蝕散逸,久後幾近湮滅,顗公一族多 失其祖源矣。

      吾族德戚公舊譜大略應當如下:1一瑯﹙後唐遷江西信豐縣﹚—2守端—3延慶﹙遷福建仙遊縣﹚—4—5 謚文炳—6靖康武狀元 顗﹝宋丞相  等之長兄 殉國無子以侄兒元潾為嗣〕-7元潾﹝號惟寅 嗣顗承蔭生二子棻 蘊﹞ —8—9梅林﹙南宋時遷南雄祖字仲華妣車氏建祠於龍門鐐田,明永樂時另有仲華者非祖﹚—10仕蘭—11椿﹙景炎元年南雄抗元失敗宋室將滅自南雄遷龍川﹚—12廷試〔元初遷歸善即惠陽葬永安〕—13萬寶﹙元居廣東永安今紫金縣﹚—14德戚﹙元遷陸河縣螺溪始祖﹚...

        不幸洪武二十年家譜被盜賊掠奪焚毀,僅存殘跡數片。 直 至正德十三年歷經一百三十年,德戚第六世仲才始編修家譜十八本,分與十八兄弟。上追遡德戚公略述及頤祖,旁及時發公,自德戚公子茂榮公以下始有詳實記載。 足見我列代祖妣重視家史,每回遺失族譜後皆能即時追查並繼續據實紀錄備查,於後世之考證追遡大有裨益。而此時德戚公以上則暫有缺略與差誤,頤祖誤為 郁,時癸以為時發又誤為仕八,乃因當時文獻不足難以查考,但歷代口耳相傳謂長樂〔今五華〕慶山公與吾族血脈相連,慶山乃仕芝之後裔也,經查訪而得仕八公〔時發〕之祖諱,雖不真確但有關聯,於日後考證留有軌跡。

        至清代重修族譜前賢已追遡至梅林公,並且脈絡清析,甚為可喜。然梅林此時卻被誤作德茂公子明朝永樂時之仲華公,而接續於大經公派。梅林公字仲華南宋朝人也,早於明代德茂公仲華公百餘年,適巧德茂公子名同為仲華,故有此誤也。 又因明朝以後,各家譜梅林公以上二代已佚,子孫惟知梅林係頤祖曾孫,不知元潾祖,蘊祖。亦不知其兄梅友公等。 而梅友公一派保存家譜較為完善,自顗祖以下梅友梅明梅實梅林四祖之名諱保存無失,惟頤祖頤字蝕去一豎,誤為 至頁 祖,元潾二字被蠹蝕,後世遂將頤祖誤作顯祖,接續於大經公裔顯祖之後,梅公年代早於大經公數十年,反被誤作大經公八世孫,差誤大矣。梅友公以後疑有佚失三或五代,惟梅友公舊譜仍與吾之考證幫助極大。

        葉綸  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花蓮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